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

发稿时间:2005-11-14浏览次数:1851

  《管理世界》(月刊)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

  2004年第12期

  马庆国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的数量发展很快,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非常突 出。提高质量的中心环节之一,是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对所选择的恰当题目,做深入的研

  究。本文概括了国际上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讨论了管理类学位论文选题、论文结构、

  写作规范与评判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参考标准。

  关键字: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管理类研究生 学位论文评判参考标准

  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管理类别的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问题非常引人关注。在诸多的看法中,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认为,经济管理类的论文,不

  过是整理有关论题的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而已。另一个极端认为,每篇研究生学位论文都

  应当创新,提出新的理论。

  但是,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名经济管理类的研究生入学(仅2001年就有27589名经

  济管理类的研究生入学,见200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如果每位研究生在自己的论文

  中,都提出一条新理论,那么,经济管理领域早就被这些“新理论”搞得乱成一团糟了。

  既然研究生学位论文既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加工,也不必都提出新的理论,那么,经济与

  管理类的学位论文应该写什么?如何做论文的研究?进而如何评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呢?

  尽管经济学学位论文与管理学学位论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有各自的特点。本

  文仅讨论管理类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判别标准问题。

  为此,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1)管理科学是什么?(2)管理科学研究什么?(3)如何研

  究?也就是研究方法问题,然后才是:(1)学位论文选题;(2)学位论文的写作(写作的格式

  与规范);(3)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问题。

  一、管理科学是什么

  如何定义管理科学,历来分歧很大。马庆国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

  题》(2002a)中,从较为抽象的角度先给出了“管理”的定义,然后给出了管理学的定义。这里,对该定义做一点补充。即所谓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管理者对一个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在目标达成前)的安排。

  这个定义的要点是:(1)管理都是有目标的。不明确目标,就实施管理,是常见错误之

  一。(2)管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系统,也可以是系统的构成要素。例如,系统中的信息要

  素。被管理的系统,通常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及其构成的“事”组成。(3)安排具有时间特征,是在目标达成前。(4)对构成要素的安排,可以是“计划、规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监控”的任何部分,也可以是需要反复执行的“法规、条例、政策、规定”等的任何部分。(5)管理者必须是有权力对相应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实施安排的人。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知识的差异,会导致安排方案的差异。(6)安排的方集不同,达目标的效率不同。有人类活动,就有管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会促成目标的达成,管理不恰当,会远离目标。

  于是管理学就顺理成章地定义为:管理学就是管理者通过恰当安排对象系统及其要

  素,高效达成目标的科学。

  为此,管理学就必须研究管理对象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在不同条件下高效达成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二、管理科学研究什么

  管理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3点:

  (1) 所管理的对象系统(或其构成要素)在新的时空上的特点、状态。例如,反映系统特征的、管理者所关心的变量的取值状况,如比例状况、均值

  (2) 状况、分布状况等。

  (2)反映对象系统特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值的演变规律。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为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另一类是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的相关关系。例如,在一个优化模型中的不同变量取值的相互影响关系,就是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可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3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一些变量是因,另一些变量是果。第二种情况是,虽然若干变量相关变动,但是彼此之间却没有因果关系,而同是另外一个(或一组)变量变化的果。第三种情况是,变量之间无任何相关关系。

  这里最引我们关注的是因果关系。

  管理科学的命题的一般格式是:“在……条件下,……结论成立”。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因果关系。

  (3)基于上面两点,产生改变对象系统的对策。对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制度、法规、条例、措施(如新的组织结构,新的权力分配,新的利益调整,新的监督关系,新的奖惩标准等)。需要强调的是,管理科学改变世界的对策,主要来源于第2点研究。第1点研究主要是诊断,是弄清情况,明了现状。这也是很重要的,“情况不明”通常是决策错

  误的根源。

  但是仅仅明了情况,不一定就能够产生恰当、有效的、可操作的对策。

  如果把第1点视为诊断,明了症状,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策,通常就是“反症状”的对策。例如,当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群众都认为某项规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时,由此而产生的“反症状”的对策,就是取消或改变这项规定。这时的对策是有效的、可

  操作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反症状”对策都是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例如,调查后发现的症状是企 业成本过高,那么此时“反症状”的对策就是“要降低成本”。但是“要降低成本”仅仅是个要求,是不具体的,既看不出它的可操作性,也看不出的它的

  有效性。

  这就好像弄清了某人发烧的状况后,仅仅采用“反症状”对策——降温(例如用冰块在额头上降温)是不行的,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造成发烧的“因”,即研究因果关系,然后才能产生有深度的、具体的、有效的、可行对策。例如弄清出了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某种病菌感染,由此而产生的对策,就是摄入(注入)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是这样,直接从现状出发,仅仅采取“反症状”措施,如“削减成本开支”,是难以实施的,因为有些成本支出是正当的、必须的,如果削减了它们,整个产品的质量,或者数量,或者进度,就会受影响,反而会降低销售和利润,给企业带来伤害,甚至是严重的伤害。这时,如果深入地进行第2点研究,找出高成本的原因,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看看是加工的材料选择不当,还是工艺陈旧,还是人工成本过高,还是库存太大?找

  到关键原因后,就可以针对关键原因采取措施了。

  可见,第2点研究是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对第2点研究的进一步提炼,往往能够上升到理论,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这3点研究内容中,前两点是认识世界(进而可以解释世界),最后一点是改造世界。因此,第3点研究,也很重要。

  不同的对策,可执行性是不同的,实施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可操作性强的、效果显著的对策,主要来源于第2点研究,当然必须以第l点研究为基础,但是即便是第l、2点研究都做好了,也存在如何产生更有效的对策问题。这就好像通过诊断、分析,找到病根后,如何用药、用什么药、如何把药送入体内,都是有讲究的。不同的方案,效果不同。第3点研究,就是关于“有效对策”的研究。

  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4个大类别(称为4类研究方式)(见图1)。

  在这4类方式中,“A.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B.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

  A 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 B.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

  C.实证研究方式 D.实验研究方式

  图1 基本研究范式

  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沦”的事例,数学中的欧几里得几何学、非欧几何学(如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黎曼几何学)都是典型的、以内部理性(10gos)为推演动力的、逻辑演绎拘例子。物理学中的典型例子,是相对论,它不是实验的结果,也不是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而是思考分析的结果,观测到的时空弯曲是在相对论提出相当长时间之后。

  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这类研究成果,在经济科学的著名理论中是常见的。不同的理论前提(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作为学科出发点的基本假设,也就是相应理论的公设)演绎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例如,以市场参与者的“自利和理性”为前提,

  所得到的是古典经济学。

  在古典经济学的“自利+理性”前提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益最大化,并且是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在完全信息基础上的期望收益最大化和/或期望效益最大化),我们就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领域。

  哈耶克否定了决策中信息的完备性前提,认为它远远超出了人类心智的限度,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不完全理性,因此,掌握权力的人即使绝对善良,也无法根据市场个人多样的利益目标及其变化做出合理正当的统一规划,因此应当限制政府权力,形成了哈耶克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凯恩斯则相反:正是由于最大化过程对信息完备性需求,远远超出了人类心智的限度,所以,市场参与者相互影响的结果往往超出了个人预期,就使得价格杠杆时而失灵,因此政府干预是必须的,形成了他的政府干预的理论体系。

  阿罗和德布鲁在若干假设的基础上,用严格的数理分析、精妙的数学方程,类似于几何学那样,推演出了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

  西蒙否定了“完备”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在不完备信息下永远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只能始终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所以西蒙也称之为“过程理性”。

  刘易斯从不发达经济中,提炼出2个假设前提(A.经济分为2个部门:城市制造业现代化部门和农村农业传统部门,B.农村劳动力过剩、无限供给。注:城市工资水平不变,可由前2个假设推出),从而演绎出不发达经济的进步过程,形成了

  二元经济的理论。

  斯蒂格里茨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参与者都是在完全信息前提下进行决策的假设,研究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下的经济行为问题。从而产生了信息经济学,等等。

  这些都是典型的从基本前提出发,用演绎与数理分析得到相应理论的研究方式。

  第三类研究方式(C.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

  究方法。

  第四类研究方式(D.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任何科学结论,都必须是同等条件下可重复的。如果条件有扰动,结论也会有扰动。第三类研究方式所得出的结论,有一部分是属于这种情况。

  四、实验与实证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管理科学的发端是泰勒的科学管理。而泰勒的科学管理正是从实验开始的。众所周知,泰勒的著名实验是操作层面的实验:铲子太大了,操作工人开始的效率高,但很快会疲劳,总体效果是不好的。铲子太小了,也不好,虽然不会很快疲劳,但总体效益也不会好。泰勒通过对不同类型工人的实验,从总体效益出发,确定了恰当的铲子大小。由此发展下去,导致了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学科的产生。

  管理科学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历时8年,通过改变工作条件(照明)和改变人际关系(工作规则)及大规模的观察,发现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并由此而产生了梅奥等人“社会人”理论。

  此外,较为著名的实验还有,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实验、利皮特和怀特的领导风格与群体行为的实验、麦克里兰的成就需求实验、德西(Deci)的外激励与内激励实验、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人的行为趋向实验、诺贝尔奖得主史密斯(Smith)的证券市场的泡沫形成实验,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Kahneman)的决策行为实验等。

  在上述实验中,有3个著名实验是值得介绍的。

  一个是利皮特和怀特的领导风格与群体行为的实验。这个实验在政治科学中常被引用。实验的基本内容是组织儿童做一系列的游戏。实验者把参加实验的儿童随机地分为两个组。一个组的“阿姨”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让小朋友讨论下面大家喜欢做什么游戏,然后,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确定做什么游戏。做完这个游戏后,在用同样的方式决定下一个的游戏的内容。另外一组的“阿姨”采用独裁的方式,不让小朋友参与任何讨论,直接规定下一个游戏是什么。实验结果是,民主讨论组小朋友的积极性高,热情高,游戏中相互帮助多。

  “独裁”组的小朋友,热情低,游戏中彼此伤害的问题,时有发生。后来,又做了一套实验,做游戏的儿童分成三个组,前两组的方式不变,第三组采用“自由放任”模式,随便小朋友自己做什么游戏。前两组的实验结论,依然不变。第三组的小朋友表现出涣散、不知所措和不满。这个实验表明,民主方式效果最好。

  如果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很简单,你也来做这样的实验吧,看看是否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如果不论何人来做,结论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科学的。

  另一个是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人的行为趋向实验。在行为科学中,有一个假设:“人的行为会向周围人对他的期望方向发展”。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这个实验的设计是,(1)对一个学校的数百名学生做智力测验。(2)然后从中任意抽取20%的学生,告诉将给这些学生开课、同时以前又没有给这些学生上过课的老师们说:这些学生是智力测验中成绩最好的20%的学生。(3)一个学期后,检查这20%的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发现,这20%的学生的平均成绩的确显著高于另外80%的学生。开课老师们对这20%的学生的偏爱和期望,促使他们向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同样,如果你不相信这个结论,也可以重复做类似的实验,看看假设是否能够被证实。

  第三个是诺贝尔奖得主史密斯(Smith)的证券市场的泡沫形成实验。实验的参加者是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 Arizona)的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史密斯告诉他们某只股票的公平价值(fair value),然后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对这只股票模拟投资。尽管学生们知道股票的公平价值,仍然把股票炒到了公平价值以上。并且,一路攀升,直到有足够多的人停止溢价买人而转为抛出,崩盘就发生了。在做第二轮实验时,泡沫依然出现,只是小了一些。第三轮实验时,模拟投资人变聪明了,股价围绕公平价值波动。

  这个实验再现了资本市场泡沫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对在实验中投资人的心理测量,分析了泡沫产生的原因。

  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但是在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中,使用实验方法的还很少。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

  近几年,由于有的学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中突出了实验方法的介绍,情况已经有了初步变化,在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实验方法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其中,有的实验相当成功。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提高对逃税企业的惩罚力度有利于减少企业不诚实纳税的数量。但是惩罚力度应当多大,才恰当?惩罚力度每增加1%,逃税的数量能够减少多少呢?没有这样的数据,就难以给出恰当政策。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惩罚力度是文件规定的,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惩罚力度增加l%,逃税数量减少何许”的数据。由于这是一个博弈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设计一个博弈实验(游戏),在实验中

  获取相应的数据。

  这个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马庆国,2002b):首先,设定实验参加人:(1)来自企业的MBA学生,每人代表一个企业;(2)实验组织者若干,代表税务局。其次,设定实验过程:(1)给每个“企业”发一张“收入-纳税决策”单。每张单上有一个编号,代表“企业”名称。(2)按照现实的情况,每一轮实验,“税务局”公布一个惩罚力度,惩罚力度是控制变量,每轮实验惩罚力度不同。(3)每轮实验由多次实验组成。每次实验“企业”要决定是否诚实纳税,实验组织者按照随机原则产生若干号码,代表税务局对相应号码的“企业”进行了检查。如果被检查到的企业决定逃税,就按照公布的惩罚力度惩罚。(4)实验就这样一轮一轮地进行。它是一场竞争,最后“企业”财富增长最快的获胜。

  由于每轮实验的惩罚力度不同,实验后,就得到了不同惩罚力度与逃税数量的关系,从而,统计计算出“惩罚力度增加1%,逃税数量减少何许”的数据。进而,基于此,可以给出恰当的政策建议。

  又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著名的提法:“无纸化(屏幕代替纸)”。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纸并没有被代替,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纸质材料与电子版的材料并用。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无纸化(屏幕代替纸)”的判断正确吗?

  影响“无纸化(屏幕代替纸)”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阅读的方便性与阅读效率。“纸”与“屏幕”,究竟哪个载体更好呢?如下实验可以引出恰当的结论(刘渊,2004):

  对上百名学生做“阅读一考试”测验,把成绩很好和很差的学生剔除,留下阅读能力相近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是这个实验的外部要素)。实验中,一组阅读屏幕上文章,另一组阅读纸上的文章(文章载体的差异是这个实验的内部要素,也称控制变量),两组阅读的文章相同,阅读后,两组回答同样的考试题目(开始回答前准许重复阅读,开始回答后不准再看文章)。然后,统计两组的平均阅读时间和平均考试成绩。假设检验发现,两组的平均阅读时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两组的平均成绩却有显著性差异(仅=0.01),表明在阅读效果方面,屏幕不能代替纸张,纸张还是有自己的优越性。重复实验,结论相同。

  定性分析:纸张的文字载体容易翻找前面读过的信息。

  实验研究方法在营销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想从一个商场现场广告中剔除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推算出广告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事(马尔霍特拉,2002): .

  从考虑客流量、商场规模、在城市中的位置、交通状况等要素(这些要素,称为这个实验的外部要素),选择出在这些要素方面相当的两组商场(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选择所要测量的同一种商品,在实验组中设置现场广告,在对照组中把所有与之相关的广告撤销掉(设置广告否,称为实验的内部要素,或者控制变量)。经过一定时间(如一周)的测量,就可计算出商场现场广告的效果了。

  上述这些实验,有的是现场实验,有的是实验室实验,有的是准实验(未严格排除外部因素的实验),有的是严格意义上的“纯实验”。有些实验可以直接引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有些实验直接得到的是大量数据,需要统计处理之后,才能得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论哪种类型的实验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科学的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

  管理科学实验的特性,是实验条件难以严格重复,因而结论具有一定扰动性,但基本结论仍然是可以重复的。

  如何设计实验,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领域,一般应当给研究生设置这样的课程,以便于研究生们在研究中恰当地设计实验。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当然包括二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构造模型分析,得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方法。进而,通过这种研究,得出针对深层原因的、改造客体的对策。

  实证研究获取数据,有3种方法:(1)通过观察获取数据;(2)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3)借助已有资料获得二手数据。 、

  在这3种获得数据实证方法中,最重要、也是应用面最广的是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方法。当然可以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但是即使在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时,通常也都是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

  问卷是由各类问题和量表所构成的。目的是获取相关变量的数据,以便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实现研究的目的。

  如果问卷没有包括一个重要的变量,你就无法研究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进而你也得不到基于这个因果关系的演变规律。因此,我们说,问卷的深度决定了研究的深度。但是问卷也决不是什么都问的。获取大量无用变量的数据,是资金、精力、时间的巨大浪费。甚至,由于问题太多,应答者会拒绝回答,导致数据采集工作的失败。

  那么应当如何确定问卷中的问题呢?一般可从4个角度(4个维度)来确定问卷中的问题。(1)研究的目的。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进行问题的分解,由此确定所要测量的变量和问卷中的问题。(2)文献阅读。在对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中,如果发现什么观点、结论在新的时间、空间中,可能不成立,就可以在问卷中设置相关的问题,收集数据,证伪或证实相应的观点、结论。特别是名人、权威的观点或研究结论,需引起重视。这样你的研究就容易进入到与大人物交流的平等地位上。所以说,阅读的深度决定了问卷的深度。(3)对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想。对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想,来源于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或者阅读中的思想火花。如果你猜想到A变量与B变量会有相关关系,或者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你就应当把相应变量的问题设置在问卷中。否则,你就无法证实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所以说,思考的深度决定了问卷的深度。(4)数据处理方法。从数据处理方法的角度,确定问题的测量方法。如把一个问题设定“是否”型的,还是多个备选答案的?对多个相关问题是设定为“排序”型的,还是分别以量表形式出现?还有,量表设定多少个备选等级恰当?这些都需从数据处理方法的角度来思考。

  一般说来,从这4个维度,就可以确定问卷中的大多数问题。在操作步骤上,确定问卷中的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小规模访谈。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小规模访谈,可以删除不必要的问题,补充重要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提法和措辞做重要的修改。

  问卷中的问题设置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诚实回答的问题。应答者并不一定能够诚实回答问卷中的每个问题。例如,研究整治企业逃税问题,需要了解企业的诚实纳税的现状。如果在你设计的问卷中,直接询问应答企业的逃税情况,无疑是不会得到诚实回答的。如果你在入学考试题目中设置个人情商(EQ)方面的问题,例如让应答者选择受到挫折后的表现,也是不会得到诚实回答的。应答者会考虑到录取问题而选择情商最好的答案。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应答结果与应答者利益直接相关时,所设立的问题就有可能得不到诚实回答。

  凡是得不到诚实回答的问题,都不应当设置在问卷中。凡是怀疑得不到诚实回答的问题,应当在问卷的不同地方设置相似或相反的问题,以计算应答是一致性。

  对于直接提问得不到诚实回答、而又必须了解的问题,其中一部分问题可以通过变换问题中的主体,得到大致数据。例如,在了解企业是否诚实纳税的问题上,可以在问卷中请应答者给出对同行业的企业逃税问题的判断。出于竞争的原因,较为诚实纳税的企业对同行业中不诚实纳税的企业都心中有气,非常愿意提供他们所了解到情况,这样你就可以得到接近于实际情况的宝贵数据。

  问卷设计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精益求精的领域,这里只能突出它的重要性。众多的问卷设计的要点、原则,只能在相关著作中求得(例如,可参见《管理统计》(马庆国,2002b),或者参见该书即将出版的第二版,第2章)。

  在设计了有深度的问卷之后,按照科学的方法,用抽样方法,获得数据之后,成功研究的关键就是数据处理了。

  五、统计分析是实验与调查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

  在通过实验或者调查观察获得可靠的数据之后,统计分析是数据处理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统计分析并不是仅仅计算研究对象的特征的样本平均值、方差,或者所占百分比,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样本特征值与母体特征值的关系,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从而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或者验证有关假想、结论是否成立,验证有关理论在新的时空中是否成立。进而可以针对深层原因,引出改变客观世界的策略。

  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学位论文和发表论文中,还存在较多的基础性错误。例如,“把样本平均值当作母体平均值对待,不做显著性检验”就是常见错误之一。

  比如,在营销研究中针对某产品设计了两种邮购广告,分别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邮寄广告,甲广告寄出200份,有44位居民订购了相应的产品,乙广告寄出400份,有100位居民订购了该产品。此时很容易算出,甲广告的订购率为2%,乙广告的订购率是25%。我们是否可以依此得出结论:乙广告设计比甲的好(乙广告的订购率高于甲广告)?

  常见的错误就是直接依据两组样本的比例值(甲广告的订购率为22%,乙广告的订购率是25%)来做结论,认为乙广告优于甲广告(乙广告的订购率高于甲广告)。

  事实上,乙广告未必优于甲广告,因为两个比值是分别基于200个样本和400个样本得出。如果继续扩大样本容量,甲乙两个广告的订购就可能发生变化。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依据这组样本数据(甲组200个,乙组400个)来推断乙两种广告设计的优劣。这是显著性的检验的题。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是,不能认为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a=O.05)(计算见马庆国,2002b)。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错误,例如做相关分析时不做显著性检验的错误,用简单相关分析替代偏差分析等等。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辛辛苦苦获得宝贵的数据后,有的研究生却没有能力(知识)运用恰当统计方法,引出科学的结论。马庆国(2002a)对统计学(statistics)的主要分支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做了简单概括。它们主要是:(1)对对象系统所处状况的统计,如收入的均值、方差,各种态度的百分比,某个特征量的分布等。(2)两组人群的某特征量的均值的比较,检验有无显著性差异,如培训前后的业务水平、两种激励政策的效果差异、两种管理方法的效果有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检验两个变量的分布是否相同。(3)方差分析,用以

  解决多组的的平均果有无显著性差异,找出哪些因素有交叉作用;还可以从多个因素中(每个因素有多个水平),找出对效果有显著作用的因素,俗称找出关键原因。(4)相关研究用于研究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包括简单相关关系、等级相关关系、品质相关关系(如抽烟与癌症的相关关系、包装偏爱与文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等),及偏相关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的“纯’’相关关系)。(5)回归分析用来研究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数量关系,例如。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关系,企业报表舞弊的可能与财务数据的状况的数量关系等。(6)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用来减少变量的个数,抓主要矛盾,可以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更为有效。(7)聚类分析可以用来对样本个体分类,例如把产业分为高中低技术产业。判别分析可以依据历史上积累的有关数据,判别新的样本属于哪个类别,例如依据财务数据,判别企业是否逃税,依据病人的症状判别所得的是什么病等。(8)生存分析用来统计处理包含“删截(Censoring)”数据的问题,在生存分析在人寿保险的精算中,历史事件的分析中,产品寿命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这里所介绍的仅仅是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应用领域。

  六、管理类(博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

  本文第二部分提出,可把管理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概括为3点:(1)所管理的对象系统(或其构成要素)在新的时空上的特点、状态;(2)反映对象系统特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值的演变规律;(3)基于上面两点,产生改变对象系统的对策。

  这3点就决定了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的类型:

  1·以前被研究过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这些被研究过的问题或对象,在新的时间断面上,可能会出现新的特征或状态,出现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规律。这就是说,以前得出的结论(理论),在新的时间断面上可能不正确。

  引起这些变化的躲在时间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使许多管理方式、方法、概念、理论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人的素质、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管理方式、方法的巨大变革,等等。

  2·以前被研究过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是属于另外的空间里的,例如,研究对象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选取的,在那个空间里的结论(或理论),在我们这个空间(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在亚洲)还成立吗?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结论,在西部地区还成立吗?在我们这个空间里,是否还会有新的特征、新的规律存在呢?

  引起这些差异的躲在地域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是物质基础的巨大差异、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也可能是文化、概念、习惯的巨大差异,还可以是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引起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策略的巨大差异。

  3·你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是以前未

  破研究过的,或是被“遗漏”的.

  4.虽然你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以前被研究过,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研究结论有错误,有必要重新研究。

  导致研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非常多样化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例如,菠菜富含铁元素,是因为研究者点错了小数点的位置。比较多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始数据收集的错误(例如,抽样的错误,调查过程的不合理,记录的错误等),另一个是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选择不当,研究方法选择恰当却使用不当,都属于研究方法问题。

  5.直接研究“研究方法”。对研究方法的改进,有3种类型:一是在原来方法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显然,这个难度很大);二是引入其他学科的理念、思路,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这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三是结合方法所应用对象的差异,对原方法做一点小“手术”,改动一点什么,或增加一点什么,以更适用对象的特征。

  在这5种类型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中,第5种的实际难度最大。对研究方法的前两种类型的改进,需要研究者有很好的数学功底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两种类型的改进,有可能产生惊动学界的成果,但是在整个世界上,这是不多见的。而第三类类型的改进,又很难构成博士论文。很多学位论文的所谓研究方法的改进,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位作者自己使用过一次所谓的改进过的方法,此后便无人问津。

  在这5种类型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中,第4种类型的选题(以前的研究错了,要重新研究),相当少见。严肃的科学论文是很难出错的,著名刊物上的论文出错的情形也很少见。发现这种类型的选题,虽然有偶然性,但大多是建立在对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的深入思考基础上、建立在熟练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的。

  在这5种类型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中,从逻辑角度来看,第3种最难:只有把全部相关文献都阅读过了,你才能说:“你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对象是以前未被研究过的”。但实际操作,却不难,操作上是靠权威部门检索来实现的。由于有太多的研究生、研究者在寻找研究问题,要找到“谁也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也很难。 -

  第2、第1类选题最常见,是学位论文选题的主流。从逻辑角度来看,它不需要把所有文献都读完,只要读到有关某个问题或对象的研究成果(最好是大学问家的成果),并与自己对它在新时空上的判断比较,估计有差异,就可能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但在实际操作上,也不容易,也必须有足够的文献阅读,而且必须对你关注的问题或对象在新时空上的特征有敏锐的感觉,才可能形成对照.产生选题的思考。

  管理类学位论文的选题,有两个“诀窍”:

  一是研究的题目要小、问题要具体。所选的议题要落到具体的子问题上,切忌大而泛的题目,所要研究的问题过大,容易空。一般应当限定所研究问题的地区、限定具体的子问题或问题的方面。

  例如“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就太大,不可能研究所有国家的技术经济问题,限定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也太大。农业行业的分支很多,不可能每个分支都研究。就是限定在某一个农业行业分支上,例如“中国棉花生产的技术经济研究”也大,最好限定在某类技术上,例如‘‘棉花浇灌技术的经济研究”。这样的规模差不多,可以围绕棉花的新旧的灌溉技术,把相关经济问题研究透,给出有意义的发展建议。

  又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太大,就是改为“某单位(如某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大,容易泛,改为人力资源领域的某类具体问题研究.如“某银行部门经理跳槽原因研究’’就是一个可行的选题,可以对该银行的已跳槽和未跳槽的部门经理做问卷调查分析,形成一篇学位研究论文。

  再如,“企业战略研究”也是一个大而空的论文题目。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抽象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战略。如果一定要研究“企业战略”领域的问题,不妨把题目限定为“某企业某方面的战略研究”。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了,要研究一个企业某方面的战略,就必须研究该行业这方面的总体情况、发展动向、企业自身的情况,然后才可能研究这方面的战略问题。

  二是要让选择的研究问题“落地”。所谓“问题落地”是指要把所研究的问题落到可以考察的具体的单位、或具体的人群上,或者落到可以实验的具体问题上。

  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就没有“落地”。这样泛泛的题目,很容易出现抄教材或整理有关资料的情况。如果把题目落到某市居民和某银行身上,改为“××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居民需求现状与x×银行策略”,就“落地’’了,就可以对该市居民关于银行中间业务的认识状况和需求现状,做实证研究,并基于这种对现状研究,给出该

  市某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这样的题目,不仅A城市可以研究,B城市也可以研究。因为研究对象的空间不同,所表现的特征和应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值得不同的研究生去研究。

  又如,信息系统设计类的选题,工作量太大,不合适。初步设计,工作量小了,却又难有新意。比较好的办法,是把题目选为“某企业信息流程的调查、改进与电子化的初步设计”。这时的研究工作是:调查企业现实信息流程,做一些改进和优化,然后做一个在计算机及网络上实现它的初步设计。如果这样的工作量大了,还可以把题目改为“某企业销售信息流程的调查、改进与电子化的初步设计”,从而把工作量调节到适中的程度。有时需要两个“诀窍”同时应用,才能得到一个恰当的学位论文选题。例如“消费者行为研究”,题目太大,不可行。可以首先把问题缩小到“食品安全”问题上,然后,把“消费者”这个太大的抽象群体,落地到“某类消费者”头上(例如,某市工人,或某市民工等)。于是,题目就成了“食品安全问题:某类消费者行为研究”。这个研究,可以调查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影响,分析政府的食品安全管制方式的影响。许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失败,在选题的时候就注定了。不当的选题,论文注定不会成功。例如,“银证合一”曾经(大约在2001~2002年)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有的研究生就把学位论文的题目选为“中国银证合一问题研究”。但这就

  是一个不可能做成功的题目。首先,中国的银证合一还没有发生,无法做实证研究。因而,就只能研究银证合一的必要性、优点、缺点、和一些其他国家对比、讲讲我国加入WTO后的可能趋势等。而这些,不是教科书里反复讲过的,就是有关官员、专家反复讲过的。一个研究生选择这个问题做研究,除了综合这些的观点资料,加一些议论之外,还能写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没有与众不同之处,仅仅整理众所周知的有关资料,重复他人反复讲过的观点,这样的学位论文是注定不能通过的

  七、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

  王俊峰(2003)在访问了利物浦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安小米和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吕学静老师后,给出了社会调研文章的研究步骤。安小米(2003)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比例。在这两人观点基础上,本文给出“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的如下建议:(1)前言(占全文的5%左右)。(2)文献阅读分析,提出要研究的问题RQs(Research Questions),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0%至30%)研究设计,介绍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数据采集过程,模型的构建等(约10%)数据分析过程和结果,解答各个要研究的问题(30%左右)

  数据处理结果的讨论、分析和结论(20%左右)对策(问题与展望)(10%左右)参考资料、附录等(占全文的1%)。

  上述结构仅仅是一个参考。所给出的百分比是大致的,也只是参考而已,不必拘泥于这里的结构和比例。有的部分可以展开,细一些,有的可以合并,粗一些,并非关键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改变,在一篇学位论文论文中,如下4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1)研究对象(要研究的问题);(2)数据(资料);(3)研究方法;(4)结论(马庆国,2004)。

  其中,前3个要素是基本要素(可称为三大基本要素)。最后1个要素(结论),是派生要素,一般是不独立的。如果研究的具体问题相同,所获得的资料或数据相同,所采用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包括数据处理方法)相同,那么所得结论,就必然相同。

  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判别,是围绕这4大基本要素展开的。

  八、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判参考标准

  表1是围绕学位论文4大要素的评判参考标准。表1说明:

  1.表中的“结论”必须是前面研究的自然引申,搞“飞来之笔”的结论和对策,不合格。

  2.在A型中,要说明“议题从来没有人研究过”非常难,特别是要说服评委非常难。因为“议题”的“漏洞”,难以在做学位论文的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内一直存在。

  3.在B、C型中,如果是定性的分析的学位论文,在说明自己的论据(资料)及其来源和分析所依托的理论和方法后,一定要在后面说明自己的结论的创新之处,说明自己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是论文通过的关键。

  表1

  议题(要研究 的问题) 资料或数据的获取 处理数据的方法。或 分析问题的理论方法 论文结论 评判参考

  A型 要研究的问题是没人研究过的 资料和数据一般都是自己调查得到的 方法不必独特, 只要正确 结论当然是独有的 一般通过,可能是好论文。但找到没人研究过的问题,很难

  B型 议题已经被研 究过了 自己调查获得新鲜 的数据或资料 方法不一定要创新, 但必须正确使用 结论,可以是独特的,推翻别人的,也可以是证明别人的 通过,可能产生好论文

  C 型 议题已经被 研究过了 采用公开资料(如年 鉴上的资料数据) 方法有创新 得出了新的结论 通过,可能产生好论文

  D型 议题已经被 研究过了 采用公开资料(如年 鉴上的资料数据) 方法有创新或首次应用其他领域的新方法 没有得出新的结论 (重复过去的结论) 一般不通过,除非方法 有较大创新

  E型 议题已经被 研究过了 采用公开资料(如年鉴上的资料数据) 方法没有创新 结论自然是已经有过的 不通过

  但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结论,一般很难。特别是,要想让评委接受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定性分析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难度一般很大。

  4.在D型中,学位论文通过的关键,是改进的方法的创新程度,是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果属于那种“除了作者自己外,别人都无使用价值”的方法,论文不能通过。

  5.在E型中,采用公开的资料,包括用自己调查到的与公开资料雷同的资料,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的是众所周知的结论,这样的论文不合格。

  6.除了研究一段特定的历史现象(或问题),采用的数据过于陈旧(例如,数据的截止年份是4、5年前的),学位论文不能通过。

  7.陈述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时,要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视为抄袭。论文不能通过。

  8.如果数据来源于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其他论文的数据,必须注明数据出处。不注明数据出处的论文,是不规范的论文,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论文的合格问题。

  九、论文的格式要求

  1.常规格式,如中英文摘要、目录、内容、参考文献等,各学校的研究生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

  2.关于错别字,一般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个次。任何一页上都不能超过3个次。

  3.关于参考文献,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一般不能少于30篇,英文文献不能少于10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一般不能少于50篇,英文文献不能少于20篇。这些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被引用。正文中不被引用的参考文献,不能列;列了,被视为作假。

  4.正文中的对参考文献的标注,建议采用如下方式:

  (1)如果引用的是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其中,YYYY的4位数的年号。

  如果作者在该年发表2篇以上的文章,则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分别标注a、b、c之类,例如:YYYYa,或YYYYb。

  (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a,P.XXX)”,或:“姓名(YYYYb,P.XX XX)的观点是……”。其中,P.XXX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例如,P.203。

  5.论文尾部的参考文献的标列方法:

  (1)刊物上的论文类:姓名(YYYYa),文章题目,刊物名称[J】,期号。

  (2)著作类:姓名(YYYYb),书名【M】,出版社名,出版日期。

  (3)网站上的论文类:姓名(YYYYa),文章题目,获取日期,Http:,/主页名/路径/文件名。其中,路径名中可以包括多个斜杠,例如:http:/。,edU.Sina.com.cn/i/1 9857.shtml和http://www.gs—intel.eom/

  jr/tyrk/xffxtzy.htm。

  (4)英文参考文献,也按照上述规则写。一般也要“姓在前,名在后”。例如,论文类的标列方式是“姓,名(YYYYa),文章题目,刊物名称,期号”。

  例如:Black, Bernard S. and Gilson, R0lan J.,(1998),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 Markets: Banks versus Stock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7(1998).

  (5)整个参考文献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中文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6.在正文中采用标号式的标注方法,很容易搞错。因为是写作中,参考文献是逐步加进去的,有时在删掉一些文字后,也要 删掉一些参考文献。这样容易造成正文中的标号和文后清单的标号不吻合的问题。而上面第5点所介绍的标注方法,可以自然避免正文标注与参考文献清单标注不一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小米:《学位论文协作如何符合国际学术研究惯例》,《中国研究生>,2003年第4期。

  (2)刘渊:《影响网络信息服务需求若干重要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3)马尔霍特拉(Malhotra,Naresh K.):《市场研究》,涂平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4)马庆国(2002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5)马庆国(2002b):《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2004年2月第五次印刷。

  (6)马庆国:《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评判标准》,《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7)王俊峰:《论文写作的游戏规则——学术规范》,《中国研究生》,2003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