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2019级教学大纲

发稿时间:2022-09-29浏览次数:14

2022-06-01


《税法》教学大纲

TaxationLaws

 

课程代码:1B10519                                学分:5

总学时数:80                                    理论时数:48    实验时数:32

先修课程:经济法                  开课对象:会计学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本科注册会计师模块方向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等必考的一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税法的基本知识、流转税法与关税法、资源税法等,对我国的现行税收体系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特别是掌握税收的征收办法及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整体的会计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税务工作、会计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会计学专业毕业要求第八条:初步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经济法规和税收法规、具备较强的专业法律意识、法律判断能力。使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我国税收体制和重要的税法条款,能对企业涉税经济事项进行分析,具备进行纳税申报的知识要求,具备纳税申报的能力要求,并且可以为税收筹划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讲授第一章之前要先进行说课,介绍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介绍本课程教学理念,提出学习要求,明确考核办法,概括说明本课程适宜的学习方法。对每部分的学习都要讲明学习方法。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章  税法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了解我国税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税收的概念,重点掌握和理解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掌握税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分类。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1)税法的概念

2)税收的概念。包括税收的定义、税收的特征

3)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4)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2.课外自学内容

1)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2)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概念、税收制度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累进税率、对税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双方关系的理解

2章  增值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掌握增值税的概念,重点掌握和理解增值税的征收与计算,掌握学习税收的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1)增值税的概念。包括增值税的定义、增值额的定义。

2)增值税的类型。各国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的区别及其标志。每种类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3)增值税的实施范围。

4)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界定方法。

5)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一般征税范围、具体征税范围、视同销售的行为、混合销售行为、兼营非应税劳务。

6)增值税的税率。包括基本税率、低税率、零税率、征收率及适用范围。

7)销项税额的确定。包括增值税销售额的确定、销项税额的确定、不含税销售额的计算、特殊情况下销售额的计算、组成价格计算公式。

8)进项税额的确定。包括准予扣除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9)应纳税额的计算。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10)出口退税的计算。包括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和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

2.课外学生自学内容

1)增值税的产生和征税范围;

2)增值税的税率。包括基本税率、低税率、零税率、征收率及适用范围;

3)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4)增值税的减免税。包括免税规定、起征点规定。

5)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包括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发票管理。

6)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

3.理论研讨内容

理论研讨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1)为什么《增值税暂行条例》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大小及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2)请对外购货物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进行总结

3)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有何异同?

4)请对购买的货物是否属于视同销售行为进行总结

5)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认定

6)请对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税率规定进行总结

7)请对运费的规定进行总结

8)对进项税额转出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类总结

9)对出口退税的基本步骤进行总结

4、案例研讨内容

案例研讨是为了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解决企业实际案例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6个不同案例,每组准备其中2个,进行研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视同销售的行为、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区别、销项税额的确定、不含税销售额的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等。

教学难点: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区别、销售额的确定、销项税额的确定、允许扣除的进项税额等。

3章  消费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掌握消费税的概念,重点掌握和理解消费税的征收与计算。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1)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包括从价定率计征的计税依据和从量定额征收的计税依据两部分。从价定率计征的计税依据具体包括以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的确定、含增值税销售额的换算、其他销售方式销售额的确定、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的确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的确定、进口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的确定。

2)应纳税额的计算。从价计征的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包括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的计算、特殊情况下应纳税额的计算。从量计征的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包括销售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2.课外学生自学内容

1)消费税的概念。

2)消费税的纳税人。

3)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一般征税范围、具体征收范围。

4)消费税的税率。包括税率一般形式和适用税率的特殊规定。

5)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6)消费税纳税环节。包括销售环节、移送使用环节、提货环节、进口环节和零售环节。

3.理论研讨内容

1)请根据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消费税,推导出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2)比较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与增值税的异同。

3)外购已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额在何时可以扣除,如何计算扣除?

4)委托加工已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额在何时可以扣除,如何计算扣除?

5)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何时应纳税,何时不纳税。

6)消费税计税依据的销售额如何确定?

7)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额的计算。

4.案例研讨内容

选择6个案例,每组准备2个案例,进行研讨,这样既可以互相研究,也可避免多次重复研讨同一案例引起疲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消费税的计税依据、用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款从连续生产的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税额中抵扣的计算。

4章  企业所得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掌握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重点掌握和理解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计算,掌握学习税收的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1)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收入的确认。

2)企业所得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

3)企业所得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准予扣除的项目。

4)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包括一般计算方法、有境外所得的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5)企业所得税案例分析。

2.课外学生自学内容

1)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2)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3)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4)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5)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6)企业所得税的亏损弥补。

7)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年度、纳税地点、纳税申报期限。

3.理论研讨内容

1)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如何界定?

2)企业收入总额的确认时间?

3)请自行概括本章知识结构图

4)企业可扣除的特殊项目的比例各是多少?

5)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得扣除的项目包括那些?

6)总结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7)简述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规定。

4.案例研讨内容

选择6个案例,每组准备2个案例,进行研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难点:准予扣除的项目。

5章  个人所得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明确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及纳税义务;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与征收;提高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1.课堂讲授内容

1)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包括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确定方法、应纳税所得额的一般确认标准、应纳税所得额的具体确定标准。

2)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个人所得税案例分析

2.课外自主学习

1)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2)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的含义及其纳税义务。

4)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5)个人所得税的减免税。

6)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3.案例研讨内容

选择6个案例,每组准备2个案例,进行研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年终奖纳税规定、混合税收征收制度 

6章关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掌握关税的征税对象,重点掌握和理解关税的征收与计算,掌握学习税收的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1)关税的原产地标准;       2完税价格的计算;

3)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课外自主学习内容

1)关税征税对象及纳税人;  (2)关税进出口税则;

3)关税税收优惠;          (4)关税征收管理;

5)船舶吨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关税的原产地标准,完税价格的计算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关税完税价格的计算。

(二)实验部分

本实验主要针对《税法》的内容,通过企业实际使用的纳税申报软件,完成企业纳税申报业务全过程,巩固纳税申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论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手工税收计算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纳税申报软件开展征税、纳税活动,能够正确填写纳税申报表,提高涉税业务处理能力,提升专业税务工作效率。

实验一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案例一

1.实验类别    :专业

2.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掌握增值税计算及纳税的操作过程。

3.实验主要内容::销项税额的计算、进项税额的确定、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增值税申报各种附表填写、增值税主表的填写。

4.实验类型:操作

5.实验要求:必修

6.主要仪器:纳税申报软件、计算机

实验二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案例二

1. 实验类别:专业

2. 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掌握增值税计算及纳税的操作过程。

3. 实验主要内容::销项税额的计算、进项税额的确定、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增值税申报各种附表填写、增值税主表的填写。

4. 实验类型:操作

5. 实验要求:必修

6. 主要仪器:纳税申报软件、计算机

实验三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案例三

1.实验类别:专业

2. 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掌握企业所得税计算及纳税申报的操作过程。

3. 实验主要内容::营业收入的计算、利润总额的确定、纳税调整增加额和减少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纳税申报。

4. 实验类型:操作

5. 实验要求:必修

6. 主要仪器:纳税申报软件、计算机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内容丰富,个别税种法条、条例等规定内容较多,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种练习加强对税收条款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讲授教学法为主,研讨式教学为辅,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加强学生自主理解教学内容,注重内化吸收,结合专业职称证书考核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体企业纳税案例的解读掌握税收具体规定。

《税法》是一门偏重于实务的学科,因此在讲述计算方法及征税实务时,应加大计算量。

本课程作业体现在以下部分:其一是每一次研讨课题,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要求,完成相关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相关的研讨成果,并参与课余与课堂研讨活动;其二是教师在讲授完每一章节内容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题,学生应根据主讲教师要求定期上交;其三是自主学习测试及学生的自学录音;其四是要求学生自创命题试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知识面较广,对于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同时由于是教改课程,实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时间被压缩,要求学生对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习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更应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讨论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准备,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讲授之余,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制定自学计划,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

随着税收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税法实践的不断深入,《税法》课程要及时反映我国税收理论、法规的新动向。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理论学时

上机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小计

其中研讨学时


1

税法概论

6




6

2

2

2

增值税

14

8



22

3

4

3

消费税

8




8

2

4

4

企业所得税

10

8



18

2

4

5

个人所得税

6




6

1

2

6

关税

4




4



合计


48

16



48

10

16

 

五、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与题量应按教学要求来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全面评价、师生评价和过程评价。以平时成绩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全面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PPT制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等。

期末总评成绩=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90%自主学习成绩+10%过程性学习成绩

平时的自主学习成绩=70%理论学习成绩+30%实验学习成绩。平时理论学习成绩以自学测试成绩和作业成绩为主,可酌情加互动表现等,平时实验成绩以纳税申报表为依据。

平时过程性学习成绩主要以出勤和课堂表现、课程平台的讨论发言等过程表现为依据。

期末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依据。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袁葵芳主编  《税法教程与案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8

2.《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协会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84月(注:每年都改版)

3201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轻松过关刘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4月(注:每年都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