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借机制创新之引擎 领跑产教协同育人实践

发稿时间:2020-09-13浏览次数:120

服务地方经济转型需求,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人才一直是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下称学院)的办学目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其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必由之路。通过与国内龙头企业中联资产评估集团公司(下称中联集团)共建万里-中联协同育人联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联合培养机制的探索。这些创新的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现有产教协同育人实践中资源依赖不对称教育、产业中的胜任能力培养错位育人质量难获行业企业认同等痼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产业学院为介质进行产学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万里中联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为协同育人的载体,进行产学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联通。第一,联通人才需求趋势与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以及真实企业人才检验,构建人才培养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映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联通校企育人资源。将中联集团真实业务与数据进行搜集与转化,引入企业实务专家、高校教师双师资教学方式,打造理实一体、贴近企业实际应用的系列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第三,联通产、教人才培养目标。联动星系成员企业,支撑学生多岗位、多层次、多实景的实训、实习,实现从单个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到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融通与迁移。

   以双螺旋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万里-中联协同育人联盟建成了师生双螺旋实践教育基地——“浙江万里学院-中联智慧财会实践基地。所谓师生双螺旋实践基地即师资与学生的教育资源共享、实践机会共创、培养目标共进。通过创新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教授的双师课堂,学校教师以观摩方式体会理实融会,对标岗位标准与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导师一起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自主研发的多款智能化财税工作平台为支撑,共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育智能财会方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同时构建开放式教育机制,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并为其设置终身持续教育接口;学校教师参与中联集团的实际项目,掌握最新业态信息,并通过与企业导师一起开发完整项目的动态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全景浸入式实战训练,实现学生高路学习迁移进程。 

   以三维合作特色班为载体实现育人机制创新

业界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创新模式给企业的财经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拓宽财经类人才的就业口径,提升就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开设了跨专业生源的特色班,致力于打造快速响应新业态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经成立“2+2”模式的智能资产评估、财务信息化定向培养特色班,在育人、就业、发展三个维度联合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工作。合作育人方面,企业全面深度参与特色班培养方案重构,包括按岗位工作内容衔接的逻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2+2”学制(即前面两年校内教师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后面两年企业专家为主的实际项目案例讲授+实际项目实习的理论实践贯通学制),校企双导师制保障毕业论文的真题真做(即企业专家保障选题与思路源自实际实习项目,校内教师指导框架与具体写作)等。合作就业方面,创新精准实习-精准就业,毕业实习为就业背书模式。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毕业实习体制,即将财经服务项目引进校园,带领特色班学生跨出校园边界,在岗位一线真实参与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胜任能力体系,同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毕业实习的考核结果划分层次,对于特别优秀学生采用直接推荐就业的方式,对于其他学生,则通过实习鉴定以及中联集团在业界的影响力为其就业背书。合作发展方面,借助中联集团的影响力及其星系成员关系,定期举办企业名家讲堂、财经论坛、学术会议,帮助师生快速获取财经实战大咖的独家一手实战技能,通过与国内外行业专家频繁来往经验交流,提升智能财经人才培养以及师资科研的水平,同时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开辟通道。 

   以四层进阶实践体系为主体深化学生能力培育机制创新

设计四层进阶实践体系,构建学生学习的高路迁移通道。以会计学专业为例,突破传统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单一性,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会计职业核心技能梯度递进的闭环实践链条,即第一阶将校内实验课程实现模块化,所有核心课程都设置独立实验课程;第二阶增设必修课性质的综合类实验课程,如《会计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第三阶为仿真模拟类的综合实验课程,如“3+1”模式的《会计顶岗实习》;第四阶为实战环节,分为创业实践与项目实践,如开办实体性学生创业公司供学生创业实践,以及直接派发真实项目任务进行实景实战。四个层次呈阶梯式塑造学生的胜任能力:从单个技能巩固,到多个技能联合运用,再到多场景多维能力构建,最后全景实战中开发多维度多层次STEM体系能力。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在难度层层递进的实训体系中,知识被多样化、多层阶地反复应用,学生的知识的逻辑外延更多变为心理外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转载自光明网

                                      作者:徐玲、孟祥霞